引言:自1948年郭缉光(曹正)前辈进入南京中央音乐学院执教迄今,古筝的专业教学已然渡过了半个多世纪。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1986年首届扬州“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这个阶段中,古筝的技法研究可以说是以传统勾托抹摇扫为核心,进行组合、发展,产生了《庆丰年》、《将军令》、《战台风》等里程碑式的曲目。较为受人瞩目的是1961年于西安召开的高等院校教材会议。首次讨论线谱教学,并尝试不同地域风格的复调性作品。不难发现,这个阶段,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并没有很大的突破,始终是围绕传统技法的丰富这个角度展开的。而在1986年的扬州会上,王中山老师演奏的《打虎上山》对古筝的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大篇幅十六份音符的快速演奏、三对二的节奏实践、轮指的引入及发展、悬摇体系的创新发展、左手在技法地位的提高等问题为核心内容的快速指序体系,对学术领域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也为古筝进入常奏乐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新技法的影响,在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期产生了大量的新作品。诸如《临安遗恨》、《幻想曲》、《溟山》、《云岭音画》等曲目,无疑在其精彩部分都是在运用快速指序的理论。但在快速指序的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快”字,而忽略了很多在技法训练过程所应注意到的细节问题。笔者尝试从呼吸的角度切入,但求能起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 呼吸的根源
此呼吸非彼呼吸,我们要注意表演实践的呼吸与生理系统的换气的区别。生理系统的换气是为了维持生物体的机能所进行的必要运动。①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而在人身上最直接的表象就是肺部的扩张和收缩。
而表演实践的呼吸,也就是俗称的“范儿”,在弹拨乐的演奏中更多地体现为提手、落手。我们在欣赏表演时,常说某人的“范儿”很正,指的就是某人表演实践的呼吸很科学。表演实践的呼吸作用最重要的功用在于为欣赏者、表演者提供了句读。在语言艺术中有句读,在音乐艺术中同样也有句读,二者只是在表现手段上有所不同。在生活中我们通过标点符号来实现句读,而在音乐表演中我们却依靠呼吸来表现句读。在传统观念中,权威理论认为,音乐主要是由音准、音时、音强、音色四元素构成。笔者以为,还应把呼吸加入,因为没有句读的文章让人产生歧义,而没有呼吸的音乐同样让人感到迷惑和不从容、不协调。
不难看出,表演实践的呼吸是建立在生理系统的换气基础上的。这一呼吸的表象就是人身体的协调运动。在古筝演奏中,更大的部分是以肘关节为运动质点,肩关节为轴心的内收外展运动,同时配合以头部的协调运动及上半身的前俯后仰。而这些运动在实践中的运用都是较为繁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表演的实践过程中要遵循生理上的客观事实,进一步的应用和发挥生理呼吸这一规律。简言之,吸气提手;呼气手下落;闭气放弦,也可以在空中做起落运动来延长时值。
(二)呼吸的种类
呼吸,这一被常人看作是极其普通的生理运动,在事实上也是有种类划分的。首先呼和吸就是两个不同的运动。其次,在呼、吸的之前、之中、之后插入闭气这一运动,就会形成新的有关呼吸运动的组合形式。
1、正常的呼吸循环运动
这一运动过程在古筝演奏中的表现是连续音符的演奏。如《临安遗恨》引子部分,在这一段的演奏中,我们没有必要改变呼吸的状态,只需要一直保持正常的呼吸即可。也不需要插入闭气的运动。但是在处理呼吸的先后顺序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出现。一种是吸气、弹弦,这样我们的时间相对仓促,就会在起的时候就引导了一个快的因子。另外一种是,我们先吸气、提手,再呼气弹弦,此时因为我们延长了准备的时间,所以就会拉慢节奏,从而有一种新的效果。那么这两种不同的呼吸顺序的选择,则要取决于不同的乐曲理解和要求。第一种,与前面的连成一句,速度的变化将会是,从慢起渐快,形成一个整体。就会有一种一气呵成,也大有岳飞挥戈山河的豪迈。第二种,会有明显的脱节感,但可以把速度拉下来。它是以这样的节奏型为个体,突出显示后面的模进,塑造紧张感。笔者个人选择的是第一种。
上一条:古筝摇指和音色构成技术分析
下一条:建国以来河南流派创编筝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