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艺术考级 考学生还是考家长?
每年的7月、8月,社会艺术水平等级考试的大幕将在各大城市相继拉开。近日,随着我市2015年社会艺术考级工作会议的召开,全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报名工作已经全面展开。2014年,我市参加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人数共有3248人,通过率达98%,考级成果位列全省第一。
据悉,近年来我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人数呈递增的趋势,“考级热”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纵观这支不断壮大的考级大军,可以看到学生早已成为“领军人物”。走访中,记者发现,推动“考级热”的不仅是各个商业培训机构,更是无数学生背后的家长。
考生 呈低龄化趋势
52岁的王先生是业余的钢琴爱好者,他弹钢琴快20年了,前几年他终于考过了钢琴10级。“我一个朋友女儿11岁就考过了钢琴10级,另一个同事的儿子还在幼儿园就过了钢琴3级。”王先生说,现在考级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了,“神童”越来越多,他开始怀疑,孩子这么小,他们是否真的达到了相应等级的水平。
记者了解到,很多乐器类社会艺术考级,都会有相应的固定的考试曲目,有很多考级学生反复练习考试曲目,虽然考过了很高的等级,但一遇到考试之外的曲目,往往就难以应付。
造成考生低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家长担心学生读到初、高中后学业会加重,所以通常在小学到幼儿园期间就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参加社会艺术考级,拿到尽可能高的等级证书。冯媛媛女士今年准备为女儿报名参加舞蹈6级的考试。她表示,女儿明年小学6年级就要毕业了,上初中后,很可能没有时间继续假期每天上2到3个小时的舞蹈课了,所以要趁小学毕业前,尽可能的考到更高的等级。据了解,冯女士的女儿学舞3年来,每年都参加考级。
记者从市文化馆社会艺术考级中心了解到,近年来,我市社会艺术考级考生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去年,桃源县参加社会艺术考级的近500名考生,年纪最大的16岁,最小的只有3岁。近几年,我市社会艺术考级考生的最小年龄正不断被刷新,越来越多的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开始踏上了收集证书的“征途”。
家长 考级的理由
2014年,针对“艺术考级纳入考试成绩”的言论,国家教育部官方微博曾专门发文表示,“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组成部分,但不作为中考和高考(除艺术院校、艺术专业之外)考试科目。”
既然社会艺术考级证书和升学脱钩,那为什么近年来,我市学生群体中依然会出现“考级热”的现象呢?采访中,家长们给出了很多答案,记者从中总结出几条有代表性的理由。
最主要的理由还是,为将来升学考虑,不少家长依然将考级当做升学的一个筹码。“希望在同等的条件下,能够成为招生学校优先考虑的对象。”冯媛媛告诉记者,考级不仅对上重点高中有帮助,更是为了将来读大学做准备,如果高中文化成绩不行,到时还可以走艺考的路。
家长黄静的女儿喜欢古筝,很小就跟着古筝培训班上课,几年后,女儿对古筝兴趣下降,于是黄女士开始为女儿报名去考级。她认为考级是个目标,有了目标,见到成果,孩子练起来才会有劲头。“女儿学古筝有5年了,花了不少钱,不考个级,手里什么凭证也没有,心里总是觉得不踏实。”黄女士告诉记者,很多孩子长期学某门艺术的家长都有拿个“本本”图安心的考虑。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同班的同学都在学琴考级了,我的孩子不学不考,也许便输在起跑线上了。”有位家长说,考级不是怕丢面子、跟风,他更在乎的是孩子们未来的竞争力。他认为,多拿些证书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好处。
证书 不是学习艺术的目的
4月7日,在我市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民办音乐学校校长论坛上,论坛理事长凌紫曾分析,当今,社会艺术考级已成为文化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艺术考级机构要提高警惕,不能被市场利益所驱使,出现为了拉拢学生,会降低通过标准这样的行为。
自2002年国家出台第一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起,政府正不断加强对社会艺术考级的监管。近年来,我市社会艺术考级均由各地群众文化艺术馆监管、组织进行。
我市某艺术培训学校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学艺术不是为了考级,虽然政府加强了对社会艺术考级的监管,但目前市面上能够提供艺术等级考试的机构太多,水平参差不齐,而且考级通过率极高,去年我市达到98%,这些都大大降低了等级证书含金量。
这位老师认为,“考级热”现象的出现,根源于学生考级大军的兴起,而学生是否去考级的决定权往往掌握在家长手中。“现在的考级更像是在考学生的家长。”这位老师告诉记者,每年社会艺术考级的那几天,考场外,经常能够看到大批专程请假陪孩子来考试的家长。
社会艺术考级是专门机构对业余学习艺术的人员进行艺术水平测评考试,它是专业艺术教育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凌紫认为,它的存在非常有必要性。家长必须正确认识社会艺术考级,“它只是孩子走向艺术殿堂路上的试金石,而不是让孩子追求成功的捷径。”
上一条:音乐艺考生过关需注意
下一条:古筝考级中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