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筝教学过程中,一些家长总会担心学古筝与文化课学习有冲突。一些家长对此常常感到困惑,在是否学习古筝上举棋不定。有的孩子很有天赋,就这样被家长的举棋不定耽误了。
事实上,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学古筝与文化课学习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再深入一些分析,不但二者不会有什么冲突,还会相辅相成,只要方法得当,古筝学习还会对文化课学习带来很大帮助。
一般来说,学校所讲授的课程,比如数理化、语文历史地理等,大多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理性思维对于孩子来说也非常重要。而且,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擅长理性思维教育。所以说,学校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方面具有长处。
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感性思维同样重要。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感性思维非常个人化,比如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性认识。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这句名言就是对感性思维很好的一个诠释。很明显,学校不可能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进行感性思维培养。即使是在最需要感性思维的语文课堂,老师们也不得不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标准化答案、以总结中心思想来阉割、肢解每一篇名著,使那些闪烁着人类智慧之火的名著变得味如嚼蜡。记得一位作家就不无伤感地说起她的女儿:“她的作文几乎成了一些儿童八股的翻版。我的曾写过‘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这样句子的女儿,开始为作文编造她的故事,她非常熟悉表扬稿和思想汇报那类的文体。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中国青年报》1998年1月6日)
是不是就可以因此来否定学校的文化课教育呢?事情并不能这样简单地来看。绝大多数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应该说学校的文化课在普及知识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可以以较为简单的方法和较高的效率将知识普及给学生。但是不得不面对的是,学校是很难做到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的。学校可以教会孩子记忆大量知识,但是很难教给孩子如何创造。
而课外教育就具有学校一般文化课教育所不具备的特点。以学古筝为例,古筝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感性,在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那样一种境地。实践证明,古筝艺术对于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很多才上到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古筝学习后,在很多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比如,他们在写作文时,经常会不再拘泥于课堂上老师教的写作手法,而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新。有时候甚至会写出充满诗意的文字,其表达能力远远超过同班同学。而他们的思维也会逐渐活跃起来,经常会有很多看似不符合他们年龄的深刻思考。而且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些良好的变化都完全归功于古筝艺术,但学习古筝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点是有大量事实证明的。所以,学古筝对文化课虽然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可以提高孩子的接受能力,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